【本文章由內窺鏡維修http://www.hxba120.com提供】
胃潰瘍在內窺鏡觀察下的所見是在桔紅色粘膜上,呈圓形或橢圓形明顯的白色或灰白色潰瘍。潰瘍的邊緣清晰、銳利、光整,和周圍粘膜相平或稍隆起,四周粘膜皺裂呈輻射狀向潰瘍邊集中。基底光滑潔凈,覆蓋由炎性滲液和壞死組織形成的清潔白苔或灰自苔。若有血紅蛋白沉著則為褐色苔,有時潰瘍呈線形,稱線形潰瘍。
胃鏡下潰瘍可分為三個期:
一、活動期潰瘍的基底部有白色或黃白色厚苔,邊緣光整,周圍粘膜充血水腫,有時易出血。如水腫消退,則見粘膜向潰瘍集中。潰瘍邊緣常見紅暈環(huán)繞。
二、愈合期演瘍縮小變淺,四周充血水腫消退,基底出現(xiàn)薄苔。薄苔是愈合期的標志。
三、癱痕期潰瘍基底部的白苔消失,遺下紅色疤痕。以后紅色癱痕轉為白色癱痕,四周有粘膜紋輻射,表示潰瘍。已全愈合。
胃鏡檢查時要仔細觀察全胃,防止漏診。多數為單發(fā)性績瘍,約5---12.8%為多發(fā)性潰瘍。小彎前壁或后壁發(fā)現(xiàn)演瘍時,應注意對側有無對應性雙潰瘍。近大彎兩側前后壁有多發(fā)性潰瘍時,病灶間可產生橫行粘膜皺璧,使粘膜變形。大彎胃睦變形常呈啞鈴狀或砂鐘狀。若發(fā)現(xiàn)橫行皺續(xù),應注意皺璧起始部前后有無潰瘍。小彎若有潰瘍常見胃角的弧形枯膜凹陷變形。
多數胃饋瘍的直徑在1厘米以內,少數超過2厘米,超過2厘米以上稱為巨大性潰瘍,須注意與廟性潰瘍相鑒別。淺潰瘍在全胃皆可發(fā)生,但好發(fā)在胃竇部,胃責門直下部前后壁亦為潰瘍好發(fā)部位,巨大潰瘍好發(fā)在胃體至胃角部,必要時可采用反轉鏡頭法來觀察。
若發(fā)現(xiàn)枯膜皺艘集中、胃角的弧度交形、粘膜凹陷等,可推知以前曾發(fā)生過演瘍。當潰瘍太大,周邊粘膜形狀不易在一個視野里看清時,可調整位置。當演瘍逐漸縮小癱痕化- 時,可在縮小部分形成橫向的蛾抖狀演瘍癱痕.附近粘膜皺裝集中,若看到這種所見,可推知此處已發(fā)生過多次演瘍。
“良性”潰瘍經治療后不愈合是外科手術的適應證。必須要認識到,有些惡性潰瘍亦可愈合,而以后則發(fā)展為巨大的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。應認識到“胃演瘍”有發(fā)展成胃您: 的可能性,應提高普惕,定期內窺鏡復查。